毛泽东人民大学(兴国网)

‌多数人从进入大学那一刻就已经死了,但毕业才埋,且不发丧

时间:2024-06-30 09:28点击:64

  ‌多数人从进入大学那一刻就已经死了,但毕业才埋,且不发丧

  原创 朝西梨 一千只羊群在燃烧 2024-06-27

  

  原计划只更三期的“大学教育”问题,没想到十二篇都没写完(五篇10万+阅读),说是“罄竹难书”也不为过。

  

  高等教育只是社会整体的一个切面(甚至只是全貌的一角),这个群体天然具有的“舆论话语权”在放大自身处境之时,会不可避免地弱化“体系之外”的声音。

  

  但另一方面,若连这个相对优越的“小布尔乔亚”都喧哗不断(虽然实际很难靠此跨越阶级),那分水岭之外的大多数,绝不会寂静无声。

  

  1300万毕业生背后,还有高考落榜+中考分流的50%,还有数千万不被看见、遍布各年龄层段的鲜活个体;川西阿勒泰、淄博哈尔滨、北上广新一线再拥挤繁荣,也不代表整个中国...

  

  以上是对前几篇的反思,这期作一些补充。

  

  豆瓣小组“大学后悔读法学”有大量法学应届生的讨论帖,填志愿那期的结尾也提了一句“法学专业慎选”。

  

  律师这个职业看似光鲜亮丽,其实是多数法学生的迫不得已之选——省会城市律所实习生的月薪普遍四千往下,就这还得过法考、甚至211硕起步。律师“越老越吃香”的秘诀不是工龄、学历、业务能力...而是案源。(也即人脉)

  

  “法务”这个不创收的边缘岗位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,法考难、考研难,考公更难(优势早已被这几年疯狂涌入的报考者所冲淡)。功利地说,法学更适合不着急赚钱、学习能力又很强的同学报考(毕竟公检法几乎是体制的天花板)。而非单纯热爱法学、相信理性的同学。

  

  这几年大学课堂的“舆论监管”力度,几乎是公共空间中最严格的。教务处实时监控、思政纳入课程评教,“老师言论不当遭学生举报”(可能只是提了嘴国外生活)类似的新闻也并非个例——这种事发生一两起就足以使万马齐喑...当然更多的沉默其实来自“自我阉割”。

  

  苏格拉底、孔子等人的“真理”都是用嘴巴辩出来的,何况法学这种“一群人吵出来”的学科。

  

  前几天在食堂一个来考察的小学老师(眼里有光的那种)问我:“天气这么凉快,为什么整个上午体育场上一个同学也没有。”

  

  想了下确实,这些运动设施平时都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在使用,只能回答:“晚上其实也没什么人,大家都挺忙的。”

  

  大学是延缓学生与社会过早接触的中间地带,其作用应当是多元的——知识储备、观念更新、自我提升...但当下呈现的,却是一种畸形的消极状态(内卷并不是积极)。

  

  就像自己常常会陷入的一种“病态”:经常熬夜手写一份份“屎上雕花”的报告,却舍不得花两小时时间去看看电影、打打篮球...(做题后遗症很难戒除)

  

  但完全不必悲观,类似“不婚不育不买房,年轻人的非暴力-不合作”里所写,大学生的集体摆烂(类比生育率),也可以是一种积极信号——代表对过去的质疑与无声抗议。

  

  正如马克斯·韦伯写道:观念才是首要力量,生产力得以进步、人权的边界得以扩展,只是因为人的想法变了。

  

  社会整体的智识氛围,才是推动一切的、最大的神秘力量。

  

  (突然发现这期好像跟标题没多大关系图片)


共同主义ABC赞赏码.jpg天爵榜订阅号.jpg